免费询价: 400-800-6652
    新闻资讯
    • “住在自家 乐在社区”  ——三亚卓达社区建设完整社区试点经验综述 “住在自家 乐在社区” ——三亚卓达社区建设完整社区试点经验综述
      点击量:68798  日期:2024-08-06

       卓达社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是典型的“候鸟”社区。

        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服务社区”,充分发挥大社区资源优势,激活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树立为居民“办实事、解难题、送温暖、献爱心”的理念,开展“为民、富民、安民、乐民、便民、育民”活动。推行“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让老年人充分享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安、老有所惠”,安享“住在自家、乐在社区”的幸福晚年。

      摸底数 找问题 补短板

        “我们首先开展了社区体检,涵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文化生活、社区治理、居住环境等方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此期间,社区组织开展了2次完整社区居民建议会、7次居民议事会,旨在全面了解居民反映迫切、急需解决的短板问题。

        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社区有针对性地实施了补短板工作。围绕“一老一小一青年”三大核心群体,构建更加完善、更具人文关怀的生活环境。采取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跨社区联建、跨部门执法、跨区域物管、跨业态统筹”等工作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营造和谐、温馨、充满活力的社区家园。

      推行大社区服务模式

        为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社区建成了集办公、会议、党员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妇女之家、综治调解服务站、民政事务服务站、综合事务服务站、人口计生服务站、就业服务与社会保障服务站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

        据悉,综合服务中心坚持大社区服务模式,设立8个服务窗口,为居民提供即办、陪办、代办、咨询等服务,涉及社会事务、劳动就业、社区保险、社区救助、社区福利等多个方面。

        社区还与南方医科大学、三亚市中医院联建,实现医院与卫生服务中心的深入融合并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由医院派驻资深专家团队进驻社区,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管理能力、临床专科建设、综合医疗救治水平、中医药技术应用、全科医师培训等多方面得以提升,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

        “我们还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35岁及以上患有慢性病的居民提供免费健康体检,让他们在‘家门口’完成健康检查。”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此外,社区积极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宣传活动、老年人防诈骗知识讲座,揭露各种诈骗手段和手法,切实提升老年人的法律意识、防诈骗意识。

      统筹利用空间资源

        为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社区将物业闲置用房升级改造为多类型活动场所,包括舞蹈室、健身房、棋牌室、健康咨询小屋等,居民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参与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书法、阅读、绘画等。

        同时,整合滨河绿地空间,建设市级绿道,丰富活动场地。社区将沿河的部分绿地向外开放,增设自行车道、人行步道、滨水栈道,丰富居民休闲运动生活。

        社区还增设了公共停车场,解决居民停车与充电需求。据悉,停车场由社区提供边角空地,引进社会企业新建公共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并提供后续运营服务,共增设400个车位,包括42个充电车位,以缓解社区新能源汽车充电压力。新建47个电动自行车充电停车棚,满足约3000辆电动自行车停放及充电的需求,解决居民电动自行车“充电难”“停车难”的问题。

      “候鸟人才+红色物业”

        社区探索推行“候鸟人才+红色物业”党建共建模式,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推进社区党建与小区物业服务有机融合,制定“五位一体”的党建引领物业管理工作联动机制。团结“候鸟”人才、居民小组、物业服务企业参与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政策法律法规宣传等工作。

        整合原有网格资源,将5个社区小组划分为4个网格,配备14名专兼职网格员;设立56名党员楼栋长,联系76户楼栋中心户,结合安全生产、环境整治、扶弱助困等工作,让党员干部、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下沉网格一线,及时收集反馈各类信息和诉求。开办“事务协商会”,及时解决社会隐患、消防安全、矛盾纠纷等33个社区民生问题,让“小网格”发挥大作用。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8.06 郑莞

    • 烈日炎炎三伏天 城市管理不松懈 烈日炎炎三伏天 城市管理不松懈
      点击量:68741  日期:2024-08-06

      随着三伏天的到来,多地开启了“烧烤”模式。走进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一抹熟悉的“城管蓝”,顶着烈日的暴晒,用汗水守护着群众安全。

      坚守一线显担当

        “作为一名综合行政执法人员,街巷就是我们的‘办公室’。”烈日当空,热浪滚滚,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的城管队员步履不停忙执法。

        “老板,广告牌不能占道摆放,影响大家通行,请收一下。”在晋吉西一街,他们看到有商家存在占道堆物的情况,立即上前劝导,并帮助商家将广告牌移进经营范围内。劝导沿街商家规范经营、规范单车停放秩序、劝离流动摊贩……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提醒,处处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天气确实挺热的,但城市管理问题不会因为高温而消失,我们要全力以赴。”城管队员说,结合夏季市容秩序特点,武侯区重点加大高峰时段和主要路段的巡查密度,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以定人、定岗与错时、延时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市容秩序井然有序。

        在上海,气温接连几天接近40摄氏度。结合夏季市容秩序特点,城管部门开展“夏令热线”系列专项整治行动,重点聚焦港口码头污染防治、餐饮商铺油烟扰民、在建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及噪音扰民情况等市民投诉热点问题开展专项执法检查。

        在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城管队员在属地居民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的配合下,重点检查小区物业管理区域内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和占用公共部位停放充电的行为。对发现存在“飞线”充电行为的居民,检查组上门教育劝阻,消除安全隐患。

        在宝山区张庙街道,城管队员对近期油烟扰民投诉问题较为集中的点位开展检查。“重点关注餐饮服务业的经营者是否按规定安装油烟净化设施、是否保持设施正常运行,同时加大对餐饮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要求餐饮企业按规定正常使用油烟净化设施,做好维护保养记录台账。”城管队员介绍说。

      深入社区保安全

        考虑到夏季高温天气极易引发火灾等险情,多地城管部门深入社区,筑牢群众生命安全的“防火墙”。

        在江苏省如皋市,城管队员走进皋城物业小区,重点对消防设施设备、电动车充电棚、楼道摆放、地下车库等重点区域进行安全检查,督促物业小区落实安全防范责任,纠正违规停放、飞线充电等行为,摸排电梯AI阻车系统工作状况,及时发现和整改问题隐患。

        在广东省江门市,城管部门走进社区,开展各类宣传活动,提升群众的燃气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筑牢安全用气人民防线。“通过召开出租屋业主警示教育会,集中培训一群讲安全、懂应急的出租屋业主;通过开展入户安全检查和宣传,消除一批家庭燃气安全隐患;通过张贴海报、派发传单、摆放横幅,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用气氛围。”城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城管部门对辖区内的消防通道进行逐一排查,整治相关隐患问题。城管队员向辖区居民发放宣传单,面对面为广大居民讲解消防通道的重要性。在沟通的过程中,城管队员不仅强调了法律法规的要求,还增强了居民对消防安全的认识,促进居民自觉维护消防安全环境。

        此外,夏季高温和用电高峰给城市带来了双重挑战,电瓶车充电安全问题也是市民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一情况,上海市城管部门在隐患排查的基础上加大了用电安全防范的宣传力度。通过各个“城管工作室”及时制作与发送电子宣传册、张贴警示海报、填写安全问卷的形式,向居民普及电瓶车充电安全知识。同时,还运用微信群等渠道,定期发布用电安全提示,让安全信息能够覆盖到每一位居民。“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提高居民的风险防范能力的同时,也切实增强了居民们的法治观念。”城管队员说。

      高温养护除隐患

        连日高温炙烤,浙江省杭州市道路及市政设施隐患问题应季而生,养护迫在眉睫。拱墅区城管部门对症下药,对全区范围内的道路、井盖、路名牌开展全覆盖、无死角的专项治理行动。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城管部门对辖区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进行全线排查整治,重点对湖墅南路、环城北路、石祥路等12条主干道路出现的道路坑洞等问题进行大面积沥青修复,全面提升出行体验和道路“颜值”;对金昌路、西文街等120条次干道路及背街小巷进行局部修复,使其达到平整、安全的基本要求。

        高温连日炙烤容易诱发橡胶圈变形、异响、下沉等安全隐患。“对辖区110条道路井盖进行仔细排查,通过更换井圈以及通过装配式井盖提升工艺等举措完成加固和提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共加固提升井盖70余座,完成井盖周边道板、水泥及慢车道雨水箅子养护40余处。

        受高温和降水影响,道路不少路名牌出现生锈、变形等情况,影响城市美观。城管部门抢抓时机,对湖墅北路、体育场路、香积寺路等140条道路的90块路名牌进行修复,完成破损、生锈、融化路名牌整治90余处,让城市路标清晰明亮。

        路灯管线、设备、设施长时间在高温下运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确保路灯稳定运行,保障市民夜间出行安全,江苏省南京市城管部门多措并举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

        “主要针对辖区范围内路灯线路设施、各路段路灯箱变、配电箱等运行情况进行拉网式排查,对存在线路故障、设施破损等隐患在第一时间内进行修复,全面排查路灯漏电、线路老化等安全问题,防范高温天气引发的电气元器件故障,保障路灯设施的完好率和亮灯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编后】
      高温下的坚守

        蝉歌嘹亮,夏意正浓,连续攀升的高温天气让人酷暑难耐。为了城市洁净、秩序井然,城管队员迎着热浪在大街小巷用脚步丈量城市,晒红的脸庞、湿透的衣服、坚毅的身影定格了高温下的动人画面。

        按照“全面覆盖、不留盲区、不漏死角”的原则,城管队员加强辖区主要道路、窗口区域、商业街区、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的精细化执法巡查,及时规范乱停放的非机动车,教育劝离无证占道经营的摊贩。

        结合夏季城市管理工作特点和实际,城管队员集中整治露天烧烤、噪音扰民等影响市容市貌及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的城市“夏季病”,为市民打造一个优美、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

        街头巷尾,城管队员用责任和担当坚守一线,虽然汗水淋漓,但每一步都踏实而坚定。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8.06 宗河

    • 共建共谋共享千年古城焕发“新生” 共建共谋共享千年古城焕发“新生”
      点击量:35741  日期:2024-08-05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是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福建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县级城市。从唐代至清代的1000多年间,长汀县一直是历朝历代州、郡、路、府的治所,有着“客家首府”“红色小上海”的美誉,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而璀璨的文化。这些年,长汀县主动作为,把为民护城、为民建城、为民造福贯穿于名城保护与利用全过程,探索出共建共谋共享的名城保护与发展新路子,推动古城焕发“新生”。

      凝聚共情共识
      古城活力更强

        长汀县作为古汀州所在地,是当地群众的世代“乡愁”。在古城保护中,长汀县以“还给长汀人民一个古汀州”为目标,因城制宜、因势利导,全面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名城保护与利用的主动性、积极性。

        成立管理机构。2012年,长汀县组建了全省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县财政部门每年划拨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名城保护与利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营造浓厚氛围。2013年以来,连续11年举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系列活动,邀请国际影星成龙等名人来长汀宣传,擦亮名城“金字招牌”,让名城走向世界;2021年以来,主动造势,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营造“保护名城、人人有责、人人出力”的浓厚氛围。

        推进立法保护。促成《龙岩市长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深化法治宣传、知识问答等系列普法工作,为依法护城提供法治保障。

      突出共谋共为
      古城风华更盛

        在名城保护与利用过程中,长汀县坚持走群众路线,最大限度重现历史风貌、守护汀州文脉、挖掘名城故事。

        广泛汇聚民智。涉及名城保护修复的每个规划、每个工程的决策,均通过调查问卷、走访调研、公众投票的方式征求意见,让名城保护与利用实现“最大公约数”。

        调动民间力量。创新建立“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三权分离机制,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将宗祠家庙、古建老宅的修缮、管理交给民间自发组建的非营利性理事会,推动保护工作变成“长汀人民自己的事”。

        打造工匠名城。举办各类技能竞赛,发掘培养了拥有传统木工技艺和砌筑技艺的本土人才120余人;成立专家顾问委员会,吸纳美学、历史、文化等各方面专家百余名,为名城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彰显共享共赢
      古城烟火更浓

        长汀县把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与改善民生福祉结合起来,着力增强游客的满意度和居民的获得感,实现护一座名城、兴一批产业、富一方百姓。

        改善人居环境。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理念,在保持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先后完成了四大历史街区和七条主次干道的沿街立面修复,整理房屋400余栋、面积2.4万平方米,显著提升了古城风貌和居民幸福感。

        拓宽惠民渠道。推出长汀农信金融产品“名城古建贷”,支持原住户修缮传统房屋、改善居住条件,鼓励居民发展民宿产业,既消除了危旧房安全隐患,又提高了传统建筑的利用效率,对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古城保护和传统风貌建筑活化利用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截至目前,已有196户原住户办理相关贷款1.62亿元。

        促进文旅融合。因地制宜做好业态规划,扶持打铁铺、剃头店、豆腐坊等传统“老字号”以及“旅拍”等新兴业态,促进原住户日常生活和街区景区业态自然融合、生动延续,让游客在市井烟火中感受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去年,长汀县共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867.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46亿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同时,游客消费促进了河田鸡、豆腐干、姜糖、槟榔芋等土特产发展,带动城乡居民在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中获利。

        几十年栉风沐雨,一座城春华秋实。随着一系列保护措施的落地见效,长汀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民众对家乡的获得感、认同感、归宿感、幸福感越来越强,一个底蕴深厚、人文荟萃、风情迷人、环境优雅的汀州古城正以崭新的面貌绽放独特的魅力。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8.05 长汀县县委书记 赖进益

    • 湖南立法规范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为 湖南立法规范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为
      点击量:68471  日期:2024-08-05

      为了规范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为、加强对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湖南省发布《湖南省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8月1日起施行。《办法》要求房地产开发经营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资源节约、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办法》提出,要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制度。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将项目资本金到开户银行专户储存。实施分期开发的项目,可以按照投资比例分期专户储存。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办理房地产开发项目施工许可证时,应当提交该项目资本金专户储存的凭证。

        《办法》提出,房地产开发企业向买受人交付商品房时,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提供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按照住宅质量保证书和商品房买卖合同的约定,承担保修和赔偿责任。

        商品房的质量保修期限,不得低于国家、省规定的建设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保修期限自房地产开发企业交付买受人使用之日起计算。房地产开发项目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发生质量问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履行保修义务,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办法》还提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监督机制,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的方式,保障买受人的合法权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房地产开发经营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8.05 肖雯

    • 一湖千年 再续华章   ——世界遗产保护发展的“西湖答卷” 一湖千年 再续华章 ——世界遗产保护发展的“西湖答卷”
      点击量:98541  日期:2024-08-02

      2011年6月24日,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13年间,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遵循科学、因地制宜、持之以恒”理念,融自然、人文、历史、艺术为一体,和谐相生,西湖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山水美学与文化内涵,传递着中国的文化自信。

        湖山滋养文脉,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相映成辉,千年西湖再续华章,向世人交出一份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独特答卷。

      遗产之湖:湖山相宜,文脉相承

        夏日清风拂来,站在杨公堤环璧桥上,白云与湖岸相接,古建在树木中隐现。

        在西湖摄影师孙小明的镜头里,曲院风荷千姿百态。十余年里,这位特约摄影师摁下数万次快门,构建出西湖变迁的影像“数据库”。

        “我走遍了西湖的各个角落,几乎天天与它见面,但总看不厌。”孙小明说,站在湖边,低头便可见鱼儿在水中畅游、水草在随流舞动。

        杭州西湖本是由浅海湾演变而成的潟湖,历经数千年未淤塞湮没且风雅至今,离不开历代有识之士的疏浚治理。2002年,杭州启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历时十年,共修复重建180多处人文景点,水域面积恢复到明代规模,“一湖映双塔,湖中镶三岛,三堤凌碧波”的西湖全景重现世间。

        申遗成功后,西湖持续在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等多方面发力,做好“显山露水”大文章。

        每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水域管理处生态科技科的杨俊都要到水域的12个监测点,采集样本并进行分析。“为了让水质更健康,西湖不间断进行‘清肺手术’,实现西湖水‘一月一换’。”杨俊说,在最近的一次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发现有1223种陆生高等植物、238种陆生脊椎动物、250种水生生物以西湖为家。

        对待文化史迹,西湖管理者始终心存敬畏。申遗成功以来,杭州一直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全力推进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一方面,先后编制《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西湖十景”、代表性文化史迹保护规划》《西湖风景名胜区9大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高位搭建西湖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框架。另一方面,以科技为助推,不断提高文保管理智慧化水平,充分利用西湖文化遗产十年数字监测成果,保护好众多文化瑰宝。

        “申遗十余年来,西湖以‘文化为魂’,历史文化内涵持续被挖掘和梳理;以‘生态为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不断复现,呈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完美融合。”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陈云飞说。

      人民之湖:主客共享,美美与共

        早上六点半的西湖边,跑步、跳舞、打太极的人们踏着晨光而来;也有人手捧一杯龙井,沉浸在茶香荷韵中。

        近年来,杭州坚持申遗时提出的“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的“六不承诺”,从个体保护到社会参与,“人民西湖”的理念贯穿始终。

        在西湖景区,公园、文化遗址等公共场所多配有向公众开放的平价餐饮、茶座等。“现在,我们老百姓去西湖边就像去自家后花园一样自在。”72岁的“老杭州”刘文英说。

        走进位于景区核心的龙井村,白墙黛瓦,茶树葱茏,一派田园风光。“以前这里房屋破旧、管线乱架,到处脏乱差。”杭州市西湖街道南山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高渊说,经过多年环境整治提升,这些“景中村”旧貌换新颜。尝到发展红利的村民变身为西湖“守护者”,主动保护当地的风景和文化资源。

        “原住民本身也是西湖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他们与管理者和谐相处,共同担负着遗产保护的责任,这是很难得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朴素贤曾在杭州考察时说。

        西湖的“人气”,还来自于每年超3000万人次的中外游客。“西湖一键智慧游”、十秒入园、线上导览平台……通过数字化改革,游客感受到“智慧”西湖的魅力与便利。用手机打开“西湖一键智慧游”,不仅能全览“西湖十景”风貌,还能通过实景手绘地图,实现一键导航、一键导览、一键导游。

        熙攘人群中,活跃着一群红色身影。他们在假日旅游服务、西湖山林管护、西湖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十余年来,西湖边建起了6座微笑亭,聚集了1万余名“红马甲”志愿者。主客共享的西湖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近世界遗产,也唤起人们共同守护这汪碧水的拳拳之心。

        “曾经是文人墨客的精神地标,如今更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家园。”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孙国方说。

      未来之湖:湖城相依,城景交融

        在杭州,以“云栖”为名的地方有二:竹海为屏、绿意为席,作为新西湖十景之一的“云栖竹径”代表着西湖的过去,而富有科技人文特色的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云栖小镇”,则映射出西湖的未来。

        申遗成功的那一年,距离景区不远的“云栖小镇”同时起步。13年来,在这座以云计算产业为核心、以相关项目为载体、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小镇,科技与人文“碰撞”出无数创新火花,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注入动能,成为杭州打造“数字治理第一城”的起航地。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曾提出一个观点:西湖更应该被当作一个给人以启迪的地方,而非单纯的公园。“西湖于杭州而言,不仅仅是一片湖山,更引领着城市的迭代发展。”孙国方说。

        申遗成功后,杭州城市空间的拓展由原来以西湖为中心的团块式发展向以钱塘江为轴线的组团式发展转变,并将关注生态要素、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到了影响城市空间大格局的战略高度。杭州跨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繁荣同步提升。

        在未来规划中,西湖将呈现“城景交融”的慢行公共空间:向东,商业街区的空间品质不断提升;向北,主客共享的宜人社区逐步构建;向南,“拥江发展”的目标持续落实,真正实现景区对城市的辐射。

        一湖千年润此城。申遗成功13年来,西湖交出了一份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独特答卷;在未来,西湖将与更多遗产地携手开启新的探索,共同为世界遗产保护注入新的活力。

      摘自 新华社 2024.07.30 邬焕庆 王俊禄 段菁菁

    • 山东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山东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点击量:78415  日期:2024-08-02

      为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建设更多绿色宜居的高品质住宅,日前,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出台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结合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高品质住宅开发建设等工作,统筹推进建筑节能降碳,加快推进建造方式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引领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

        根据方案,山东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城镇新区、城市更新重点片区按照绿色城区相关标准规划建设,鼓励工业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

        推动新建建筑节能降碳。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规范,加强建筑节能常态化监督检查,压实参建各方主体责任。大力推广超低能耗、低碳建筑,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城市新区公共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优先按照超低能耗、低碳建筑标准建设。到2025年,力争新建超低能耗、低碳建筑及近零能耗、近零碳建筑200万平方米。

        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落实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部署,结合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冬季清洁取暖等,统筹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实施热泵机组、散热器、冷水机组、外窗、外墙保温及公共建筑照明设备等建筑耗能相关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提高主要用能设备能效等级。鼓励既有建筑实施超低能耗或绿色化改造,采用绿色建材产品和能效水平达到二级及以上的用能设备。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8.02 陆建

    本站是专业提供公司转让、建筑资质转让、收购公司、免费发布及信息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