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询价: 400-800-6652
    新闻资讯
    • 北京:古建里的小众博物馆 北京:古建里的小众博物馆
      点击量:65841  日期:2024-05-23

      避开人山人海的热门景区,在北京市的胡同街巷里,一座座小众博物馆悄然走红,它们或许不张扬,但每一座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市民游客漫步于古建及其小众博物馆之间,欣赏美景、细读文物,体验非遗技艺,打卡“网红”文创空间,感受古今文化交融。

      藏在胡同里的“宝藏”小馆

        东二环边,禄米仓胡同里,有一座近600岁的明代古建——智化寺,这里是北京文博交流馆所在地。4月以来,智化寺院内梨花、丁香、海棠相继开放,一度成为赏春“顶流”。眼下,清幽古刹间,繁花渐渐褪去,古树满枝新绿,映着红墙黛瓦。每天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仍络绎不绝。

        中午,伴着管、笙、鼓、笛、云锣等传统乐器合奏,悠悠古乐响起。智化殿前,大家搬着椅子坐在树下,静静欣赏。智化寺京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这座古寺一样,传承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

        “原本计划来赏花,没想到遇到了‘宝藏’。”张女士从上海来北京旅游,她感叹,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古建、造像、彩绘等固态的文化遗产,还能欣赏被誉为“活化石”的京音乐。“古朴灵动的乐曲,让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穿越感’。相比热门大馆,游览这样的小众场馆,更能品味到纯正京韵。”张女士如是说。

      留住春夏的专属美好

        被“花景”带火的不止这一家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坐落于“京西小故宫”万寿寺内,东路庭院里,新栽种的1万株郁金香盛开,充满朝气,市民游客三五成群,争相与美景合影留念。“错过了万寿寺春天的玉兰花,却邂逅了超美的郁金香、300多岁的古楸树。”袁女士经常带着孩子来这里游古建、逛展览,她说,“感受历史文化的同时,我们还喜欢到文创空间里逛逛,把画有万寿寺美景的纪念品带回家。”

        在博物馆里,文创有更多“打开方式”。围绕万寿寺中央的园林景观,两排古色古香的小屋是北京艺术博物馆打造的社教活动和休闲空间——在“锦绣坊”,市民游客可以学习刺绣、纺织、染色等传统女工技艺;在“斫木堂”,可以认识榫卯结构,体验传统木工工艺。杜女士说:“这是我第一次体验扎染,转动着古老的织布机,深深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物古建正在通过独具巧思的文创“活”起来。4月底,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紫藤花迎来最佳观赏期。大成殿前,几株百岁紫藤开满淡紫色的花,仿佛紫色瀑布倾泻而下,充满诗情画意。最近,不少市民游客趁着紫藤花期的尾声,到馆里参观。为纪念一年一度的花开美景,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特别推出紫藤团扇、紫藤冰箱贴、文创印章和手袋等一系列文创产品,让市民游客将这份春夏的专属美好带回家。

      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小众博物馆的热度已经延伸到周边街区。妙应寺白塔是西城区特有的文化地标,步入妙应寺东夹道的小胡同,游人如织,抬眼就是红墙白塔,浓浓京味儿扑面而来。很多市民游客直奔白塔而来,有的特意走进寺院内,只为与白塔合张影;有的逛过展览还觉得意犹未尽,继续徜徉在周边小店享受难得的闲暇时光。

        白塔寺西侧,宫门口东西岔胡同里,各种创意咖啡、网红餐厅入驻,透着浓浓烟火气。“我平时就经常约朋友来这边,登上景观台看白塔,感受厚重的京味文化。”市民宛女士说,“我从小就在白塔寺周边长大,感觉‘老街坊’正在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白塔寺管理处打造了“白塔之夜”品牌活动,开设杂技、相声、皮影戏专场,联合白塔寺药店举办“当‘Z世代’遇见老中医”活动……通过整合周边资源,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参与文艺演出、非遗民俗、文化讲座等,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潮”起来。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5.23 李祺瑶

    • 陕西韩城:千年古城传新韵 陕西韩城:千年古城传新韵
      点击量:65418  日期:2024-05-23

       韩城古城,南临澽水,西依梁山,山水环抱,是目前全国保护较好的明清古城之一。1986年,陕西省韩城市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漫步韩城古城,青砖灰瓦、古宅老院、长街窄巷、寺庙观坛……一步一景,俯仰皆画,游人不时驻足拍照。

        千年古城,古韵悠悠,生机勃勃。

        上世纪80年代,韩城市在古城的北塬上重新选址建设新城区,拓展了古城保护利用空间。1991年,韩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成立,出台《韩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管理办法》,强化对古城的保护。2022年6月,韩城市成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务中心,负责历史文化名城的各项保护管理工作。

        近年来,韩城市按照“全面保护老城,积极建设新城”的总体规划,跳出古城、建设新城。如今,韩城古城保存有文庙、庆善寺、毓秀桥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东营庙、金塔等1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古,新城新,双桥分内外,金塔赏古今”的城市格局已然形成。

        在保护古城整体风貌的同时,韩城市持续完善古城基础设施,2017年,对金城大街、草市巷进行街巷环境提升;2019年,改造古城环城南路;2021年~2022年,完善电力、排水、消防等设施,成立古城街道消防所……一番内外修整后,古城可谓“大变样”。“环境变得干净又美丽,大家生活方便,住得更加舒心。”居民刘先生说。

        古城焕新颜,既要“面子”,更要“里子”。2016年7月30日,历经多年的保护开发,韩城古城文化街区正式开放。

        韩城历史文化大讲堂、经典交响音乐会、大秦之声戏曲表演、非遗展演、民俗体验……历史与现代交融,古朴与时尚碰撞,韩城古城在新时代传承历史文脉,“鲜活”如初。

        如何让古城保护和利用相得益彰?在做好古城保护的同时,韩城市注重活态传承,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古城街区的活化利用。

        “我们在古城打造非遗集市、非遗街区、旅游线路等文旅消费新场景,开展韩城剪纸、土织布等非遗技艺和南糖、印染等传统手工艺展示体验,让更多游客体验古城文化,感受韩城文化底蕴。”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史记》是韩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韩城市进一步挖掘《史记》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依托史记体验馆、史记艺术馆、司马大讲堂等场所做大做强“史记文化”品牌。韩城古城围绕夜游夜演,推出“史记里”灯光秀和行进式演出,将古城场景与科技巧妙结合,打造集景、光、影于一体的夜间景观;“史记新玩法主题营”通过礼敬史圣、经典诵读、角色扮演、成语比赛等形式,将历史故事变得通俗易懂,让孩子们在游学中感受文化魅力……

        韩城市不断用新业态激活消费新热点,以新玩法助力古城焕发新生机,围绕“以节聚势、以节赋能、以节惠民”,精心策划开展了“迎中秋·颂国庆·趣韩城”“社火闹古城龙腾韩城年”“金龙韩城闹元宵”等系列特色品牌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节日文化活动,带动了“吃住行游购娱”消费热潮。“这几年,古城变化很大,有人气、有活力,我们增收的渠道也变多了。”韩城古城的商户李女士说。

        韩城市以史记文化街区和韩城市博物馆为核心,打造韩城古城实践教育基地,依托“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创新推出“古城寻宝”定向越野项目,设计“鱼跃龙门”传统布艺非遗体验、“司马寻礼”司马迁祭祀传统礼仪等20余项研学实践课程,针对大、中、小学生推出“寻宝千年古城弘扬史记文化”“追寻人文韩城研习非遗技艺”等精品研学游产品,逐渐叫响韩城古城历史文化研学游品牌。

        古刹炉烟袅袅香,晨钟暮鼓声声远。梁山巍巍、黄河滔滔,守望故土千年的韩城古城依然散发着无穷魅力……

        “韩城市历史悠久、文脉厚重、古迹众多,这是弥足珍贵的财富,其中韩城古城是核心承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统筹城市与乡村、地上与地下、有形与无形,统筹保护传承、活化利用、文明培育,在城乡建设中守好底线,在文旅融合、扬名富民上做好文章,守正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5.23 陈宏江

    • 全国市长研修学院推进继续教育网络培训 全国市长研修学院推进继续教育网络培训
      点击量:66410  日期:2024-05-22

      为加强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动从业人员业务知识更新,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助力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依托“全国住建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在线学习平台”,扎实推进继续教育网络培训。

        据了解,平台共上线3000余门课程,包括注册建筑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机电工程、公路工程、矿业工程、铁路工程)、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等工程建设领域注册执业人继续教育课程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有关专题培训课程。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实用前瞻,授课师资高端权威、优质专业,目前已有近80万人次参加学习。

        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自上线以来,持续更新课程,尤其是今年,课程更新率达90%以上,有效满足了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的迫切需求。同时,平台陆续开放了免费公开课和“住建网络学院公益大讲堂”系列网络直播,大力宣贯新政策、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得到了广大学员的一致好评。


    • 户外广告、招牌如何设置?山东青岛有了“硬杠杠” 户外广告、招牌如何设置?山东青岛有了“硬杠杠”
      点击量:55413  日期:2024-05-22

      为进一步提升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户外广告设施品质,优化营商环境,净化城市天际线,美化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干净、整洁、安全、有序”的城市环境,市北区强化户外广告管理,积极创建广告橱窗示范街区。

        统一规划,提升城市品质

        市北区作为青岛市主城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特色地域文化,户外广告和招牌资源丰富。

        2023年,市北区结合辖区实际,编制发布了《市北区户外广告及招牌设置详细规划》,按照保留、新增、拆除和完善提升的整治措施,对街区建筑立面、户外广告、店招等景观要素进行优化,实现市北区空间一体化设计。

        同时,持续加大违规大型户外广告的执法力度,《市北区户外广告及招牌设置详细规划》下发后,指导各街道执法中队严格按照规划进行管理,对突击新设、未列入规划的大型户外广告加强执法,今年以来,拆除台东一路、洛阳路汽配城等位置大型户外广告271处,8385平方米。

        因地制宜,美化提升街景

        今年春季,京东MALL山东首店入驻市北区CBD中心卓悦里,但卓悦里外立面商业氛围不够浓厚,与京东MALL高品质的市容环境所需不相称。

        为此,市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协助京东MALL办理外立面审批手续,参考国内优秀橱窗打造案例,修订完善外立面整修、户外广告设置、橱窗美化设计方案,确保京东MALL在符合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法律法规规范的前提下,彰显京东品牌特色和青岛时尚元素,以新潮感、科技感、体验感的商业新形态,为青岛创造全场景、沉浸式的消费体验,树立逛街、打卡的消费新地标,引领商业的升级焕新,带动整个中央商务区市容景观品质的提升。

        落实审批,狠抓规范管理

        为确保市北区大型户外广告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拟制下发了《关于做好大型户外广告审批监管工作的通知》,督促辖区大型户外广告企业按照时间节点办理审批手续,建立一牌一档,实现大型户外广告设施审批全覆盖。

        同时,落实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定期进行安全检测并积极进行日常维护工作,及时维修、翻新残缺不亮的霓虹灯广告和破损、陈旧的户外广告,在遇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保障广告设施的安全使用。

        下一步,市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将继续探索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多措并举,以点带面,深入推进户外广告管理及广告招牌特色街区打造工作,努力做到既符合规定,又让企业满意,还能满足市民对景观、文化氛围的品质需求,整体提升辖区颜值。

      摘自 大城管-中国建设报公众号 2024.05.21 青岛市城市管理局

    • 四川突出“三个坚持”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四川突出“三个坚持”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点击量:32112  日期:2024-05-21

      四川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给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回信精神,按照“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思路,将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全局性、系统性工作,坚持“全过程”分类、“全方位”推进、“全社会”参与,统筹推进全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资源化利用率达78%,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0%,生活垃圾分类收转运体系覆盖98%以上的行政村。

        构建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体系。据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与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从政策层面、设施建设、管理体系等方面着手,建立起了完整的前、中、后端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为进一步明确分类模式,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印发《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方案》《四川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关于推进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城市地区实行“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分法,居民家庭推行“两袋两桶”分类模式,明确农村地区可结合实际采用“二次四分法”为主,“一次四分法”“三分法”等分类模式。目前,形成了内江“甜城码上收”、德阳“三定一督4+3”、广元“两分一化”等模式;9个县纳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形成了农村垃圾治理的“蒲江模式”“丹棱模式”。

        在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方面,自2017年起,四川省实施了两轮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三年推进方案”,加快补齐设施短板弱项。目前,全省生活垃圾日均无害化处理能力达6.42万吨,其中焚烧处理能力居全国第六,30个生活垃圾日清运量超过300吨的地区实现“零填埋”,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达8500余吨。因地制宜建设高温热解气化或小型焚烧设施21座、处理能力1185吨/日,有效降低了填埋隐患。大力实施垃圾分类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已完成3万多个分类投放收集点(站)建设改造,今年计划再实施3万个。

        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意见》,健全市、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机制,统筹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定时定点投放,要求有物业服务管理的居民小区至少配备1名垃圾分类引导员。在全省范围开展垃圾分类标志标识排查整治,共排查问题15.8万个,已整改完成15.1万个。配置垃圾分类专用运输车辆9600余辆,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建成与生活垃圾清运量相匹配的生活垃圾分类运输体系。规范收运过程分类管理要求,从严治理“先分后混”“混收混运”等现象。

        全方位完善垃圾分类制度体系。强化省级统筹,建立《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示通报约谈制度》《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会议制度》,印发年度工作要点,按季度召开省级工作协调会,将垃圾分类纳入文明城市、无废城市、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公共机构示范等创建测评内容,协同推动工作落实。全省1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均建立了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深化垃圾分类“1对1”交流协作机制,全省21个市(州)与深圳市建立全面帮扶机制并常态化开展互访互动。

        高度重视垃圾分类立法工作,确保分类工作有法可依。省委将垃圾分类立法写入全会决定,省人大开展垃圾分类立法调研,省政府明确加快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目前,已修订《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四川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四川省物业管理条例》,增补了垃圾分类有关规定,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省级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文本。全省1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已有11个制定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规章。

        强化规划标准建设,先后制定了四川省“十四五”期间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固体废物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规划,配套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导则、分类操作指南、分类收集点设置与建设改造指引、生活垃圾热解处理技术标准、垃圾分类考核办法等,确保垃圾分类体系建设达到高标准。此外,各地正规范推进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以及信息管理设施的建设。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分类氛围。每年召开垃圾分类现场会和业务培训会,印发垃圾分类年度宣传工作方案,出版《生活垃圾分类ABC》《生命·生态·安全》和有关知识读本,拍摄垃圾分类科普视频,建成垃圾分类科普宣传教育基地200余个,培育垃圾分类达人3000余名,发动教育、机关事务、团委、妇联等行业领域和协会、公益社会组织等参与,2023年全省开展线下宣传活动9600余场,新闻媒体宣传1000余次,有效宣传600余万人次。

        强化垃圾分类监督,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展情况季报制度,修订考核办法,组建省级工作组每季度对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覆盖开展实地指导帮扶,强化整改落实。今年4月,上线垃圾分类“随手拍”,广泛发动群众对错误标志标识、不文明投放行为等进行拍照举报,相关部门根据线索及时督导整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至目前,已上报问题33个,其中27个已得到妥善处理。此外,2019年以来,各地执法部门聚焦垃圾分类开展执法监督,共排查35524起、纠正19991起、立案查处11730起、处罚金额1572万余元,有效督促相关单位、个人责任落实。

      志愿服务引领
      “新时尚”蔚然成风

        去年5月以来,四川省各地及时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精神,积极推动全省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服务引领,让全省垃圾分类新时尚蔚然成风。

        成都市全域推进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在天府新区,组建了一支由48名退役军人组成的“绿军装”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后更名为“战旗红”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积极协助社区、小区、院落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文明劝导、分类指导等志愿服务。在郫都区,发挥“银发资源”主动性能动性,由社区牵头、街道指导对老党员志愿者队伍进行合理分工,分两组轮流值守垃圾投放点,培养堆肥池专业管理员,指导居民将家庭无油无盐的厨余垃圾及小区绿植垃圾破袋后投入到生料池内。在金牛区,志愿服务队伍自编自演《垃圾分类蜀先行》三句半文化宣传节目,将垃圾分类的各种知识巧妙地通过三句半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体现,“三句半小分队”诙谐幽默的演出方式,让辖区居民在闲暇之余不仅享受到“文化大餐”,还加深了对“垃圾分类”的理解。

        绵阳市通过志愿服务与党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先后组建党员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在社区、村等基层一线带头开展垃圾分类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社区治理、网格化管理,通过社区网格员和党员“双报到”,让党员干部自觉带头践行垃圾分类,做好示范带动工作。涪城区坚持“文明实践+”模式,按照“文明实践志愿者+专业人员”模式,构建了“党组织引领、干部带头、专业指导、群众参与”的志愿服务体系,引导市民从点滴做起,让垃圾分类成为新风尚,先后开展垃圾分类文明实践活动2.5万余次。

        广元市以垃圾分类提质增效为目标,不断健全志愿服务机制和制度,建立四级联动工作体系。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志愿服务体系,切实履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职责。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工作,党员、干部下沉包联社区及居住小区,带头做好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划分垃圾分类责任片区,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力量,以垃圾分类为抓手,依托“志愿四川”平台,培育壮大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发动巾帼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热心市民等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80余支。

      社区大讲堂
      提升基层人员技能

        为解决垃圾分类基层培训师资匮乏等问题,成都市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基层工作人员技能培训新模式,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社区大讲堂培训,搭建服务群众便民桥。垃圾分类社区大讲堂实施以来,已实现成都市261个街道(镇)全覆盖,累计培训基层工作人员1.3万余人次,为持续、高效推动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

        主动对接街道(镇)。采取送教上门的形式,主动对接全市261个街道(镇),统筹制定培训计划,个性定制培训方案,逐个扎实开展垃圾分类培训,切实解决垃圾分类基层工作人员“零基础上岗”“求学无门”等问题。

        制作专题课程。制作12期《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公共知识与管理实务培训教程》、编印了13套共计3万余册《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手册》,面向不同场景、不同层级、不同管理责任人,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浅显易懂的描述,普及垃圾分类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分类方法、常识技巧等。

        主动收集基层意见。针对基层工作人员反映的垃圾分类设施设置不便民、投放时间不合理等问题,及时收集意见建议,协调解决问题。自活动开展以来,面对面收集群众问题反馈和建议意见1500余条(其中困难问题1309条、建议意见252条),有力推动相关工作开展。

      数字化赋能
      实现“一户一码”定制分类

        内江市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生活垃圾分类“甜城码上收”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垃圾回收效率。该模式以可回收物为切入点,城区交投主体和农村村民分别配备带有二维码的回收工具,实现“一户一码”定制分类。居民可扫码预约上门回收,过程中系统自动记录信息并上传至平台,同时依托开发的生活垃圾分类智慧监管平台对全市数据进行实时集成及深度分析。此外,利用数字化城管中心大平台实现全程智能监控,提高监管效率。目前,该模式已实现四大类垃圾全覆盖,为城市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为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该市还启动了生活垃圾分类“蒲公英行动”,开展“百名书记讲分类”“百名校长在行动”“千所学校讲垃圾分类”等主题活动。注册“甜城码上收”模式商标及Logo,聘请“甜城码上收”代言人,组建“甜城码上收”讲师库,推动“甜城码上收”入脑入心。在“甜城码上收”模式下,市民“随手一扫”即可实现收益提现,生活习惯发生了由“随手扔”向“主动扫”的转变,近10万名住户加入了“甜城码上收”行列。该模式自运行以来,全市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资源化利用率达86.59%,回收利用率达38.5%,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发挥示范效应
      全域推动生活垃圾分类

        遂宁市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从加强分类引导、养成分类习惯、破解分类难题等方面有序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自2022年起,在市中心城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示范片区建设三年行动,根据示范片区建设的考核评比结果,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取得评比前三名的示范片区进行补助,激励各地打造示范片区。

        自行动开展以来,中心城区示范片区配备了标志标识正确、清晰的垃圾分类房4座、分类驿站10余套、四分类智能箱178套、智能可回收箱6座、碳中和小屋2个、AI(人工智能)智慧督导垃圾亭5座、分类收集亭239套(座)等便民利民分类收集的设施设备。新配备的分类设施设备具有人脸识别、智能感应、除臭、洗手等功能,提升了居民投放感观。

        创新趣味引导方式,通过建设垃圾分类文化墙、灯杆旗、文化长廊、主题形象字等宣传设施,营造分类氛围,潜移默化地增强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有效提高居民垃圾分类实效。为调动居民的分类积极性,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动员活动,提升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全面带动居民的垃圾分类热潮。此外,利用智能可回收箱开展积分兑换活动,居民通过正确投放生活中的各种可回收物获得积分,兑换相应的礼品,大幅度提高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行动开展以来,群众分类投放习惯逐步养成,人居环境得到切实改善,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稳定保持在34%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85%,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下沉式督导
      推动网格化监管全覆盖

        巴中市按照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思路,以网格化为基础、智能化为辅助,构建监管网络。该市明确7100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分拣员和监督员身份,其中市中心城区拥有1766名专职人员,通过日常培训、短信提醒以及“七进”活动,担任起了垃圾分类的引导者、践行者和监管者。

        为进一步加强执行力,市、县(区)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牵头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具体负责餐厨垃圾的分类监管执法,1100名综合执法队员实行网格化管理,定期“下沉”到机关单位、居民小区、经营区、公共区域检查垃圾分类情况。此外,该市还发动教育、医疗、旅游等部门(单位)以及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了覆盖学校、医院、A级旅游景区、星级酒店以及商贸综合体等多个领域的垃圾分类督导模式。

        目前,该市已将市中心城区230家公共机构、1300家餐饮单位、661个居民小区、4个A级旅游景区、3个商贸综合体的垃圾分类工作纳入了日常监管范围,实现了中心城区、重点领域全覆盖网格化监管。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5.20 江浩 张才能 晏怡城

    • 何立峰在全国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视频会议上要求  打好商品住房烂尾风险处置攻坚战 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 何立峰在全国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视频会议上要求 打好商品住房烂尾风险处置攻坚战 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
      点击量:55414  日期:2024-05-21

      全国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视频会议17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出席会议并讲话。何立峰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深刻认识房地产工作的人民性、政治性,继续坚持因城施策,打好商品住房烂尾风险处置攻坚战,扎实推进保交房、消化存量商品房等重点工作。

        何立峰指出,房地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当前,要着力分类推进在建已售难交付商品房项目处置,全力支持应续建项目融资和竣工交付,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相关地方政府应从实际出发,酌情以收回、收购等方式妥善处置已出让的闲置存量住宅用地,以帮助资金困难房企解困。商品房库存较多城市,政府可以需定购,酌情以合理价格收购部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要继续做好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防范处置,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

        何立峰要求,要压实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各方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再贷款政策等作用,加强对城市和房地产企业的指导支持,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保交房各项工作。

      摘自 新华网 2024.05.17

    本站是专业提供公司转让、建筑资质转让、收购公司、免费发布及信息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