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询价: 400-800-6652
    新闻资讯
    • 四川开展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四川开展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点击量:88541  日期:2024-05-16

       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近日印发《四川省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明确到今年年底前,基本消除2023年及以前排查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存量,高坠及物体打击等高发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健全施工安全事前预防机制方面,建立隐患排查和责任倒查机制、提升危大工程安全管控水平、构建施工安全科技保障体系。方案提出加快推广高效施工装备集成平台、自动驾驶升降机等智能建造技术产品,替代“危、繁、脏、重”的人工作业,推动危大工程作业面“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加快形成施工安全领域新质生产力。

        推进施工安全数字化监管方面,全面实行施工安全领域电子证照制度,建成“智慧工地”省级控制中心,形成全省房屋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一张网、数据一个库”;加强施工现场数字化赋能,应用“房屋建筑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和巡查记录仪,实现隐患排查整治数字化分析、智慧化管理。

        加强安全生产文化建设方面,拓展产业工人实训基地,应用仿真模拟设备和技术,安全高效提升特种作业人员实操技能;大力推广“小住安全随手拍”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隐患上报平台,持续开展“住建安全在行动”,暗访曝光、有奖举报违法违规行为,推动“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方案,将对全省治本攻坚工作实行“月调度,季通报”,每半年开展一次督导检查,对工作开展不力、事故多发频发地区进行约谈、通报、曝光。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5.13 钭海军 陈春燕

    • 让路边风景更美丽 让路边风景更美丽
      点击量:74147  日期:2024-05-15

       行道树既可以给来往的车辆和行人遮荫,也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起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今年年初以来,山东、安徽等地通过开展“补植更新”行动、打造智慧化管理平台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城市行道树管理,提升道路景观效果和市容环境质量,让路边风景更美丽。

        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按照“因路制宜、配置合理、补管并重”的原则,落实落细“查原因、清死株、补新绿”3项举措,着力打造“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的道路绿化景观。

        据了解,青州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行道树进行全面摸排,详细划分受极寒天气、土质环境等自然因素以及受交通事故、恶意损毁等人为因素影响而出现的缺株断垄问题,规范形成问题台账,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补植方案,合理排布主要路段及重点区域补植顺序,精准调整日常绿化养护工作侧重点。同时,合理调集养护人员及车辆,集中清理各路段已经确定死亡的行道树,利用专业机械设备深度清理树桩树穴;对因土壤肥力、生长环境等因素而导致行道树长势衰弱甚至死亡的区域,采取更换土壤、增施化肥等办法,提升土壤肥力;规范整理待补植地面,仔细清理砾石、杂草、杂物等。

        补植新株时,青州市采用“机械+人工”的方式,尽量缩短新株移栽时间,严格把控定点放线、挖穴栽植、修剪浇水、支撑加固等步骤细节,切实提高补植苗木成活率。此外,园林绿化工人加大对补植苗木的巡护检查力度,合理进行水肥管理,注意观察苗木生长状况,保证补植工作到位。

        在重庆市涪陵高新区鹤凤大道、聚贤大道、银滩路等路段,绿化带内刚补植补栽的红继木、金叶女贞、木春菊等一株株小树苗迎风而立。

        据了解,前段时间,涪陵高新区鹤凤大道等路段的绿化带苗木由于日晒雨淋加之受大风吹损等原因,出现缺株、枯萎、斜倒情形,影响了城市绿化景观形象,为此,涪陵高新区启动绿化苗木补植补栽工程。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补植开始前,园林绿化工人对受损绿化带区域的土壤进行翻耕和改良,确保土壤疏松、排水良好。截至目前,共补植补栽香樟等行道树35株,红继木、金叶女贞、毛丁香等灌木和地被植物共计面积1880平方米。

        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做好“花草文章”,对前期排查的益昌路、文苑路、金雀街等主次干道上128棵长势不良的行道树进行更新补植,改善城市绿化环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确保补植成活率,相关部门严把工程质量关、树木调运关、栽植技术关,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管护。现场管理员说:“行道树补栽工作即将完成,在加强管护的同时,我们也会做好绿化带、小游园和其他区域草木的浇水、修剪工作,为大家提供一个舒适、宜居的美丽环境。”

        行道树管理不仅需要“心中有树”,还要“心中有数”。安徽等地依托现代技术手段,打造智慧管理系统,动态跟踪行道树“全生命周期”信息,科学精准掌握树木养护情况,为绿化修剪、浇灌、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多个环节提供支撑。

        安徽省淮北市近日启动城市行道树信息系统,通过线下悬挂树木信息智慧管理牌,打造树木“身份证”,线上进行信息整理审核,推动行道树“码”上监管,建成植物生长档案、便民科普教育、动态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智慧化管理平台。

        淮北市行道树信息系统实行一树两码,每棵树都有自己的编号,信息牌上不仅有管理码,还有公众码。管理人员通过扫码录入日常管理信息,植物的种类、位置、规格、存活状态、栽植类型、树木涂白、修剪情况等一目了然,从植物属性、空间分布、责任人、生长状态等维度对行道树形成“一树一档案”。借助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可随时在后台动态掌握每棵行道树的生长状况。

        市民用手机扫描公众码,能获取植物科、属、种,树木名称、生长环境,分布范围等信息,在观赏树木的同时了解树木的特性,既拓宽了知识面,又增强了爱绿护绿意识。市民还可扫描行道树上的“身份证”牌进行线上留言或拨打相关部门电话,反馈行道树存在的问题,参与管理互动。相关部门会根据收集的市民意见,落实养护措施以及各类树木事件的处理。

        目前,淮北市已在孟山路试点悬挂行道树“身份证”牌900个,通过系统试用和问题反馈,不断完善城市行道树信息系统,后续将陆续推广至城市其他主干道的行道树。

        在广东省中山市,不少树木挂上了“身份证”,这是中山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设置的树木信息智慧管理牌。中山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对同一条道路及同品种、近规格的行道树进行分组编码,每组编码包含10~20株树木,赋予其同一“身份证号”。市民可以通过管理牌了解树木信息,管理部门也能通过此牌实现智慧管理。

        据介绍,管理牌主要包含树木的品种名称、科属、生长特性的基本信息以及专属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小程序,市民可一览树木基本信息以及《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挂上这个牌子后,扫码就能看到树木身份编码、GPS定位、品种名称、生长习性等信息,我觉得很方便。”市民甘女士说,“里面还有相关法律法规,这样也能鼓励更多人加入保护树木的行列。”

        除了为市民普及树木知识,“身份证”的背后是一套智慧管理机制,相关部门利用行道树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树木“实名制”管理。通过在平台创新建立城市树木入库、养护、变更的“全生命周期”数据信息档案,管理人员能实时动态了解树木信息。同时,实现养护单位全过程动态记录修剪、浇灌、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多个环节,科学精准掌握树木养护情况。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5.13 苏鸢

    • 党建引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 党建引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
      点击量:66541  日期:2024-05-15

      历史文化遗产默默描绘着漫漫长河的岁月,静静书写着悠悠时光的故事,隽永印记着古色古香的往事,活灵活现着浓郁质朴的风情,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赓续文化基因,把握时代脉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近年来,江西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及关于历史文化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以丰富的城乡历史文化遗存,凝结城市记忆,牵住居民乡愁。

      党校充电
      树牢保护意识

        做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各方面、各环节,紧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挥“头雁效应”,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今年年初以来,江西省建立并全面落实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向本级党委及上级主管部门年度专题报告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情况制度,部署开展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课程进省、市、县三级党校活动,动员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主要负责人站上讲台进行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党校课程授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网络等媒体平台营造尊重历史、崇尚学习、重视传承的浓厚气氛。有条件的地区利用本地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例如赣州市将白马庙41号历史建筑打造为“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场参观点,弘扬赣州宋城优秀传统文化;瑞金市将沙洲坝红井革命旧址群打造为党员干部现场教学点,提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及能力水平。

      党群联动
      推动留存建档

        建立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制度,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主体的工作格局。

        自2023年3月《关于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方案》印发以来,江西省各级党组织、干部和党员迅速投身到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多地通过划定党员责任区、建立党员包保制度、设立党员先锋岗、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发动广大党员带头参与保护。全面开展普查建档行动,用好全省历史文化保护信息平台,开展数字化信息采集,纳入更多近现代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建立保护“家底册”。扎实推进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及传统村落申报,坚持“成熟一个,申报一个;系统推进,批次公示”。注重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近年来共争取中央资金9.25亿元、省本级安排3.4亿元用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引导各地建立政府奖补、产权人自筹、社会资本参与等多元化的保护资金筹措机制。

        目前,全省传统村落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已有50余片历史文化街区完成或正在进行修复利用,千余栋历史建筑完成了保护性修缮。

      党旗领航
      统筹更新改造

        保护历史文化、守护城市记忆,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城市更新的任务之一。近年来,江西省结合部省共建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省建设、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行动、城市更新等工作,推动转变建设理念,正确处理城乡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关系,将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插在工地上,让城乡既有“烟火气”,也有“安全网”,更有“故乡情”。

        吉安市吉州区钓源村在传统村落升级改造过程中,成立临时党支部,组织党员群众一起上,3个月内完成古建筑收储、土地征收等工作。永新县推行“针灸式”“渐进式”改造,平衡城市与自然,恢复城市传统肌理,围绕群众需求开展更新行动,共修缮建筑700余栋,推进8个片区共60余万平方米更新改造,惠及群众1.27万户。上饶市婺源县通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打造精品古宅民宿600余家,吸引游客百万余人。

        一直以来,江西省坚持“保护第一、修旧如旧”,促进建筑形态与发展业态有机衔接,不断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从“活起来”向“火起来”发展,让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在传统村落中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让村民有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带动12.5万传统村落村民原地就业,吸引1800余名“新乡贤”回乡,引入5000余名“新村民”进村。今年1月,抚州市在流坑村举办了“江西古村跑”活动,活动当天直播超1000万人在线观看,体育、艺术与乡村的结合激活了各类资源,也激发了流坑村的发展潜能。

        新时代新征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江西省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讲好江西故事,统筹城乡建设,赓续历史文脉,在江西这片古朴而厚重的土地上,奏响新时代城乡历史文化保护红色乐章。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5.13 江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绪先

    • 做好“名城+”文章 让名城从“保下来”迈向“活起来” 做好“名城+”文章 让名城从“保下来”迈向“活起来”
      点击量:87415  日期:2024-05-14

      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作为龟兹文化发祥地,是新疆延续时间最长、历史文化遗产类型最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以“汉唐故城”和“明清老城”相叠加的双城格局在全国独一无二,2012年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库车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多措并举做好“名城+”文章,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在文化弘扬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名城从“保下来”迈向“活起来”。

      “名城+保护”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完善保护规划。坚持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统筹编制《库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3~2035)》《库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系列规划,科学划定热斯坦、萨克萨克等5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先后投入资金26.5亿元,为名城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完善保护体系。建立三全五级的库车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三全即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展示全时段;五级即区域—市域—城区—街区—重要单体),制定《库车名城历史城区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办法(试行)》,实施“产权人—街道—责任规划师团队—名城办”四级审查及巡查整改制度,对历史城区建设项目的建筑高度、风貌、业态进行精细化管理,有效增强了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

        拓宽保护路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及“修旧如旧”原则,不搞大拆大建,注重保护中开发与开发中保护相结合,由点及面逐步恢复老城风貌,探索实施“政府主导+群众自筹+社会资本投资”模式,启动“拯救老屋行动”,带动280余名社区干部及150余名居民全程参与公共空间更新改造,完成有历史保护价值的老屋改造,做到老城留古韵、换新颜。

      “名城+主线”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把握价值导向。在名城保护开发利用过程中,注重把库车老城作为讲好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历史的“博物馆”,以5条历史文化街区为依托,将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标识融入城市建设,不断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推进活化利用。先后实施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清代城墙遗址保护修缮、林基路烈士纪念馆保护展示工程、龟兹博物馆、龟兹文化数字展示中心等重点项目,完成苏巴什佛寺、克孜尔尕哈烽燧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提升改造工作,切实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实物实景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

        讲好龟兹故事。以深厚的龟兹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定期举办龟兹文化艺术节和龟兹研究学术研讨会,常态化开展“倾听历史与龟兹壁画对话”“龟兹文化我来讲”等活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讲好龟兹故事,让各族群众认识到龟兹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

      “名城+文旅”
      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在发展思路上“守正创新”。顺应新文旅发展趋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积极申报、主动谋划并统筹整合中央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和“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着力打造龟兹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为高质量发展持续增添新动力。

        在文化展演上“精雕细琢”。下足绣花功夫开发经营老城文旅资源,建成了以红铜制作、葫芦雕刻、乐器制作、木雕等为主的非遗手工艺园,聚力打造了团结大桥、龟兹小巷、花帽巷、大馕城等一批极具龟兹特色的网红打卡地,精心编排了《杏花之约·丝路龟兹》《爷爷的萨玛瓦尔》等大型沉浸式歌舞剧,让游客在游玩驻足间充分感悟文化之美、心灵之美。

        在业态植入上“就地取材”。坚持以老城街区市民日常生活为基础,用场景化、生活化的各类业态吸引游客,培育了一批民族文化与现代风格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的餐吧、茶馆、酒吧、咖啡店等经营业态,建设了老城游客集散中心等配套设施,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于一体、具有较高品位的“白+黑”旅游休闲文化街区,每年旅游季都吸引着大批游客纷至沓来。去年,库车市共接待游客759.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56亿元。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5.13 新疆阿克苏地区地委委员、库车市委书记 王鲁军

    • 湖北洪湖持续改善城镇水生态环境 湖北洪湖持续改善城镇水生态环境
      点击量:66541  日期:2024-05-14

      近年来,湖北省洪湖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着力构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长效机制,助推城镇水生态环境品质持续提升。目前,洪湖市已形成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全域覆盖体系,城西污水处理厂与城东污水处理厂互补,污水处理效能不断提升。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洪湖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于2016年年底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厂网同步、建管一体”工作体系,明确污水处理厂项目的准备、采购、建设、监管和移交、运营、付费等责任和事项。如今,城区及各乡镇污水处理厂基本实现远程操控、在线监测全覆盖。此外,洪湖市财政局等单位每年开展各项绩效考核,完善污水处理厂全生命周期绩效评价机制。

        乡镇方面,为克服江汉平原乡镇地下水位高、河渠纵横的难点,洪湖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于2021年8月启动乡镇污水治理二期PPP项目,进一步提升乡镇污水整体治理效能。城区方面,分片区、分路段、分阶段推进8个网格化片区污水管网溯源排查检测工作,累计完成雨污水混接改造、管道渗漏修复等300余处以及169个入河入沟渠排污口整治。通过生态补水循环、试点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等措施,基本消除城区黑臭水体,同时委托第三方检测公司每月检测、开展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公众评议,助力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长久目标。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5.13 洪建

    • 以『新』为题 农房建设更顺意 以『新』为题 农房建设更顺意
      点击量:98741  日期:2024-05-13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老百姓追求的梦想,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所在,对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湖北大冶等地深入学习领悟并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接续开展乡村建设示范行动,以农房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为“切口”,积极创新工作内容和模式,有力推动乡村建设行动开展,提升乡村“颜值”和农民群众生活品质。

      新技艺让农房“华丽转身”

        “我们一家迫不及待地搬进来了。新房子漂亮温馨,采光效果也好。就说厕所,现在比之前那种旱厕,用起来肯定方便、干净太多了。”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镇黄岗村村民黄国兴细数着新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设计得很周到。房前还保留了一小块菜地,很符合我们生活在农村的习惯。”

        在黄岗村,新型农房交房仪式显得分外热闹,首批18栋新农房的钥匙被交付到黄国兴等村民手中。走进小区,一座座别致的房子错落有致,与一条条延伸到家门口的水泥路相得益彰。

        这些新农房和常规农房有着很大不同,特别是围绕工艺及选材等方面的创新。据承建方相关负责人介绍,传统农房多为砖混结构,新农房采用了钢框架加条板、保温外墙一体板、内墙竹木纤维板等结构;而在建材方面,项目大量选择新型材料,如采用金属雕花板作为外墙板材料,并且广泛应用了光伏系统、节能门窗等,不仅建造效果漂亮新颖、过程快速高效,而且保温隔热性能相比传统农房优势明显。

        “我们希望建设功能现代、结构安全、成本经济、绿色环保、与乡村环境相协调的宜居农房。新农房采取居民原位还建、就地还建的模式,通过政府集中统筹、集中建设,呈现出乡村小区的感觉。”还地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占地面积13.45亩,共将新建农房32栋,逐步解决过去农房老旧且分散、建设品质不高以及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供给缺位的问题,从而实现土地提效、农房提质、环境提优。新农房建设是民意所盼、民心所向,也是打造和美乡村、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

      新配套提升群众幸福感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布隆吉乡布隆吉村农房改造项目已近尾声,来看自家新房的村民越来越多了。

        “从改造到现在装修,我基本每天都过来看一看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现在装修环节就快结束了,基础设施包括水、电都已经接好,希望能尽快搬入新房。”布隆吉村村民相磊说。

        住有所居更要住有宜居。瓜州县在农房项目实施过程中,特别关注到后期配套工作。布隆吉乡除了依托集镇现有学校、医院等民生服务设施之外,还特别加入文化旅游元素,进一步放大集镇效应,使平房变楼房、空心村变暖心村,彻底改变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在瓜州县西湖镇城北村农房改造示范点,白墙黛瓦的农家院落清新别致,一幅幅温馨自然的墙绘令人赏心悦目……随着农房改造项目陆续完工,不少群众开始忙着搬迁入住。“西湖镇农房改造建设项目在配套供电、供暖、供水、道路等设施基础上,积极抢抓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的利好机遇,配套实施红心驿站、红色栈道、红色主题公园等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文旅项目。”西湖镇党委组织委员石金峰说。

        瓜州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农房改造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下一步全县将继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通过配套设施完善和创新,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提振农民精气神,提升农民幸福感。“今年,瓜州县计划投入资金1.83亿元,实施农房改造提升1029户,打造农房改造示范点6个,从而逐步形成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全面推进的综合示范效应。”

      新流程使申请不再繁琐

        “以前申请建房要多头跑、往返跑,找门难、排队难,现在通过‘农村建房一件事’,在镇上的便民服务中心提交材料就行了。相关部门会主动服务,我们不用跑县城就能办好,跟以前真的是不一样。”近日,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雷集镇村民申书鹏办理完建房手续后说。

        申书鹏所说的“农村建房一件事”是夏津县推出的一项便民政务服务。近年来,夏津县着力破解农村建房审批“材料多、环节冗、流转慢、耗时长”的难题,通过协调住房城乡建设等各部门联动、多表合一、流程再造等方式,将农村居民住宅用地审核、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首次登记等多个事项进行科学梳理整合,开发了农房建设“一件事、一链办”联办系统,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为全县范围内农村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农村建房审批服务。

        夏津县积极推进服务下沉,实现申请报建“就近办”,将宅基地批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等从申请到发放证书全流程下放到乡镇办理,由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一窗受理”,实现综合窗口统一收件、出件,同时提供审批咨询、指导和代办等服务。围绕优化流程,让审批“精简办”,夏津县推行一表申请、一份材料,归并办理宅基地批准书和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申请,依托政务服务平台链式审批“农村建房一件事”系统,进行多部门联合审查,申请材料、审查意见、审批结果多部门共享,避免让村民重复提交材料。此外,夏津县还推出农村建房“上门办”服务。村民提交建房申请后,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会通知协调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部门工作人员一同到场、联合踏勘,不让村民多跑腿,打通了村民建房审批“最后一公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目前通过“农村建房一件事”联办系统已为120余户村民顺利办理了建房手续。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5.10 尹羽

    本站是专业提供公司转让、建筑资质转让、收购公司、免费发布及信息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