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询价: 400-800-6652
    新闻资讯
    • 润陇东之城 泽崆峒之境  ——甘肃平凉打造黄土高原河谷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典范 润陇东之城 泽崆峒之境 ——甘肃平凉打造黄土高原河谷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典范
      点击量:63287  日期:2024-08-30

       巍巍崆峒腹地,滔滔泾水纵横,这里深耕着华夏农耕文明之根,洋溢着中华道源文化之魂,让甘肃省平凉市这方热土文脉璀璨、独具魅力。

        平凉,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依六盘三关之险,位居秦陇咽喉,作为“西出长安第一城”,古因“平定凉国”之意而得名,现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而闻名,是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的重要任务。中心城区呈“两塬夹一川”地理形态,黄河二级支流泾河穿城而过,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河谷城市,是陇东黄土高原集中连片建设海绵城市的填空补齐区域。

      聚焦主业 突出主责
      示范建设“步子稳”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生态环境、林业等多个行业领域,贯穿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因此,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加强系统谋划,不能单打独斗,更不能因小失大,应紧扣“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建设思路,切实做到系统化推进、精细化管理。平凉市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始终坚持“全域谋划”“系统施策”“多专业协同”“多目标融合”“全生命周期优化设计”等多项原则,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特征。

        健全“科学化”组织,以更高效率完成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海绵城市管理技术协同体系,形成市区政府统筹、专业力量融合、部门联动协调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一办五组”,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组建海绵技术服务中心和第三方技术咨询机构协同配合。强化调度考核,形成“一办五组”联动、“市区统筹、全年考评、技术咨询全过程审查”的调度考核机制,坚持把海绵城市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形成系统化、精细化、规范化海绵城市项目管理推进机制。

        加强“制度化”管理,以更高标准助推海绵城市管控体系全面升级。科学编制规划,建立海绵城市规划管控体系,制定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完善平凉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颁布实施中心城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等涉水规划20余项。健全法规制度,建立海绵城市法规制度体系,颁布实施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研究出台规划建设、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等办法5项,制定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实施细则60余项。完善技术标准,构建海绵城市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图集、植物技术导则、验收及运维技术标准3项,颁布技术导则1项,配套出台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专篇编制要点等制度文件10余项。强化管控约束,认真落实海绵城市“8个关键环节”全过程管控体系,紧盯项目建设重点环节,从指标核发、可研批复、初设批复、专篇审查、图纸审查、过程监督、竣工验收、设施运维等环节进行重点监管,有效落实项目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落实“常态化”督查,以更严要求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高位调度统筹部署,先后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调度会议等会议11次,各部门密切配合,开展日常调度,现场交办问题550余条。全程跟踪精准服务,建立项目分片包抓、责任到人机制,会同第三方技术咨询团队全流程落实技术审查和业务指导,全面落实海绵城市控制指标、海绵城市设计专篇等指标体系。

        开展“系统化”培训,以更细措施提升海绵示范城市建设水平。全面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技术人员专业教育培训,组织建设、设计、施工单位技术团队召开海绵专篇答疑会109次、海绵城市业务培训会8次,赴国内先进城市考察学习海绵城市建设和智慧管控平台建设、运营、管理的经验做法,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平凉开展技术交流、专题讲座,有效解决项目建设中的技术难题,确保海绵城市建设“不走样”。

        扩大“多样化”宣传,以更高平台展现海绵城市建设成效。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成效的宣传,积极对接各大媒体发表文章和视频,持续扩大影响力。通过制作微视频、宣传册、公众号等形式,累计开展宣传60余次,深入公园、社区、企业、广场举办主题宣传活动4次,制作海绵城市建设专题宣传片5部,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海绵城市建设新理念、新举措、新成效。

        打通“多元化”渠道,以更大力度保障海绵项目落地。聚焦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筹措和使用,坚持上争、内筹、外引,同向聚焦发力,紧扣中央和省级投资导向,综合考量市区财政能力,制定《海绵示范城市项目资金筹措方案(2022─2024年)》《2022年、2023年中央补助资金分配方案》,精细使用资金,力争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把准脉象 开对药方
      统筹建设“路径新”

        平凉市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基土主要以自重湿陷性黄土为主,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市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年7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时空分布不均。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与水的矛盾日益尖锐,城市内涝、河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与水相关的“城市病症”频繁出现。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提高城市韧性等,成为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关注点。要解决这些问题,须将多方面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全盘谋划、统筹解决。

        面对迫切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和城市经济水平的双重压力,平凉市锚定建设目标,梳理重点任务,坚持结合自身实际,系统分析、全域谋划,以缓解内涝、固沟保塬、水源涵养为重点,遵循滞蓄为主、适度渗透、涵养水源、有序排放的技术路线,创新制定了一套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核心的渐进式水系统综合治理方案,主要通过节约型、微改造、低成本、绿色低碳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解决与水相关的“城市病”,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平凉市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护山、固塬、治水、润城”一体统筹、融合推进,以全域“+海绵”为抓手,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城市更新、固沟保塬和生态修复、绿色建材产业链等工作。以流域、城市、设施、社区为突破口,以统筹区域流域和小流域治理、加强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系统韧性、打造高品质的海绵社区为切入点,谋划实施7大类226个项目,全力建设特色鲜明、高效协同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综合示范区,形成“一屏两区七廊”生态保护格局。

        平凉市根据功能分布,将中心城区划分为西部水资源及水生态保护区、中部人居环境提升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区、东部水环境治理及水生态保护区3个功能分区,精心打造16个重点排水分区,探索实践三种示范模式。

        一是黄土高原河谷地区防洪排涝系统治理示范。基于“两塬对峙、一水中流”的地形地貌特点,针对“防洪和排涝双重压力并存、山洪水涨落快、自重湿陷黄土地区雨水管道病害”等问题,平凉市通过“河谷地区防洪和排涝体系建设、雨水管网病害治理”等措施进行示范探索。在流域方面,实施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鸭儿沟及甘沟等小流域治理,打造超标雨水、过境洪水、境内山洪协同防治体系。在建成区方面,利用城市绿色节点,连点成面,形成防洪排涝调蓄空间,构建“八沟一河”、城市主干道、绿地系统、调蓄系统、管网系统相结合的“南北为主、东西为辅”大排涝系统。

        二是西北水资源缺乏地区雨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平凉市创新建立“目标-设施-运行-评估”雨水资源化利用动态管理模式,通过科学谋划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本地雨水资源利用设施建设、智慧雨水资源化利用管理体系等措施进行示范探索。结合天然调蓄水体、市政集中调蓄设施、地块分散调蓄设施共同构建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系统,累计实施雨洪调蓄利用等海绵项目7个、市政调蓄设施19处、地块和道路内调蓄设施27处,雨水调蓄容积达到11.5万立方米。同时,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和运行监督管理台账,对设施使用、维护等情况进行日常跟踪管理,2023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到16万立方米,雨水资源化利用能力显著提升。

        三是黄土高原小流域水生态修复示范。针对“塬上塬下双重生态基底、复合型河道功能要求、河道治理新阶段需求”等特点,平凉市坚持以沟道综合治理为核心,塬上、塬下、流域共同推进,探索“上游固沟、下游增绿”的小流域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对上游实施北部面山修复,以及水桥沟、纸坊沟小流域生态修复、拦沙固沟工程,对下游实施地块源头减排、管网截污、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有效增强小流域生态韧性,实现生态修复124.21公顷,打造泾河生态廊道11.25公里,新增生态岸线23公里。

      示范带动 成效凸显
      城市建设“颜值高”

        截至目前,平凉市系统谋划实施的226个项目,已开工200项,建成140项,完成海绵城市相关投资21.5亿元。累计新增透水铺装面积73.61万平方米,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达到18万吨,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达到45.31%,达标面积23.32平方公里,2023年平凉市成功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城市典范案例,3项工程入选项目典范案例,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全域打造海绵绿廊,构建系统生态体系。城市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平凉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海绵城市建设,将城市与自然基底有机结合。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拦沙、固塬、润城、治河”的固沟保塬理念融会贯通,对一些危险山体、塬面进行削坡处理,并进行绿化。同时,实施山水林田湖草塬系统治理和城区面山护沟保塬综合治理示范工程。以“海绵+”生态廊道为建设主线,结合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突出精品化和多元化,重点打造了龙隐多功能生态公园、活力公园、体育运动公园等一批高品质城市公园和玄鹤园、甘霖园等一批高水平口袋公园,连点成线、集中连片,将分散绿地串联成一块块会呼吸的“海绵体”,累计建设口袋公园28座,形成了11万平方米带状海绵公园,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300米见绿、500米入园”成为市民生活新常态。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城市品位内涵。为了市民生活得更舒心、更美好,平凉市委、市政府坚持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行动有机融合,打造精品工程、示范工程、民生工程。在新建、改造道路中充分融入海绵元素,完成道路畅通工程25条16.68公里、老旧道路改造27条39.55公里,有效增强雨水消纳滞蓄能力。创新建设思路,将文化元素融入主题游园,在园内设置停车场、公厕、阅书亭、售卖亭、健身器材等服务设施,优化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补齐城市建设短板弱项,推动城市更具韵味、更有品质、更加宜居。

        扮靓老旧小区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平凉市坚持为民、便民、安民,聚焦群众实际需求,在世纪花园、新北嘉园、陇东明珠等老旧小区改造中创新“居住小区微改造”模式,以解决积水内涝、配套不足、雨污水合流等问题为突破口,在小区道路沿途布置透水地面、雨水调蓄池、下沉式绿地、雨水溢流通道等海绵设施,实现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示范期内累计完成小区海绵化改造45个,真正实现了居住小区的路平、水通、景美。

        构建防洪排涝体系,筑牢城市安全防线。治理城市内涝是保障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措施,平凉市以中心城区的地形地貌为基础,围绕“海绵+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升”,构建“泾河为干、多沟汇流”的防洪排涝通道体系,中心城区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2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同时,为消除中心城区易涝点,对原有城市雨水管网、排水设施、人行道地砖进行病害修复和提标改造,累计新建、改造雨水管网34公里,排查修复雨水管网47公里,消除积水隐患点21处,有效提升了城市超标降雨应对能力。

        抢抓机遇增强信心,做优做强海绵产业。平凉市紧抓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契机,高效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全力培育海绵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研究制定支持政策、提高生产水平、拓宽销售渠道,将科研、生产、运用紧密结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海绵城市产业。目前已建成年产100万平方米海绵城市产品生产线,引进专业技术团队成立中建研建材研究院,研发的PC透水砖等8项海绵城市产品,获得国家质量管理体系、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站在泾河岸边,仰望天际,可见那令人心旷神怡的平凉蓝;俯视水面,是那令人沉醉的泾河碧波;四周环视,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生态绿意。从蜿蜒的河流到连片的公园,从城市的主干道到幽静的小巷,从公共设施到居民区,平凉市正执海绵之笔,绘制生态宜居的城市画卷。

        在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引领下,“群山环绕、双塬相拥、一水穿城、多溪汇聚”的生态格局正在逐步成型。海绵城市理念也成为平凉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将逐渐渗透到城市建设的每一个角落。平凉市,这颗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正以其坚定的步伐,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8.29 平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福建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合同履约评价 福建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合同履约评价
      点击量:33256  日期:2024-08-27

      为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做好建筑施工企业合同履约行为评价,保障施工企业合法权益,近日,针对企业反映合同履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福建省对合同履约评价数据采集等规则予以优化,进一步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合同履约评价有关事项。

        首先,优化参评项目管理。福建省提出,纳入施工企业合同履约评价的有效项目,应当是评价季度内在福建省劳务实名制管理平台的项目状态为“在建”状态累计达到5日及以上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项目“在建”状态季度累计少于5日的,不再计算该项目的合同履约评价分数(项目存在弄虚作假情形、被纳入弄虚作假名单管理的除外)。

        项目合同履约评价季度分的计分周期,由自然季度修改为自然季度开始前十天到自然季度结束前十天,共3个月整。合同履约评价季度分将在季度分计分周期结束后一天在省劳务实名制平台公布,按照《关于做好建筑施工企业信用评价管理的通知》要求,于下一自然季度首日推送至福建省建筑施工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并计入企业每日信用评价分值。

        其次,健全企业异议处理。对于因福建省劳务实名制管理平台等非参评企业原因导致评价结果存在错误的,可以按照相关规定提出异议。

        企业对合同履约评价结果存在异议的,应当在福建省劳务实名制管理平台公布合同履约评价季度分后3日内,向评价实施单位提出书面异议申请。评价实施单位应当在收到企业提出的异议申请3日内,审核确认后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书面申请修正。合同履约季度分数一经推送至福建省建筑施工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并按规定生效,企业提出的修正申请不予受理。

        再其次,优化监管措施。根据福建省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实施细则,免于开立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的项目,即工程造价低于400万元、工期不足3个月、用工人数不超过20人的项目,不考核工资专户开立情况,但企业应当将免于开立专户的佐证材料上传至福建省劳务实名制管理平台。同时,优化完善“闽治欠”微信小程序考勤抽查功能,推动考勤抽查工作更加精准、更加人性化。

        最后,强化项目状态管理。全省工程项目的项目状态统一在福建省劳务实名制管理平台进行维护,由项目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按规定负责管理。任何平台不得通过数据传输的方式变更项目状态。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8.27 闽建设

    • 开启“护学”模式 开启“护学”模式
      点击量:63598  日期:2024-08-27

      随着新学期的脚步逐渐临近,为保障学校安全有序开学,给广大师生营造整洁干净、安全畅通的上下学环境,多地城管部门提前部署、综合施策,在学校周边开启“护学”模式。

      开学在即
      宣传劝导规范秩序

        在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城管队员结合各学校实际情况,以校园为中心向周边辐射200米区域为重点管控范围,以动态巡查、宣传劝导等方式,先行一步对周边商户进行全面排查,向商户积极宣讲安全知识和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检查并督促商户贯彻落实“门前三包”制度。

        同时,城管队员联合城市治理公众委员及志愿者对校园周边非机动车乱停放、流动摊点占道经营、违规张贴小广告、随意倾倒垃圾等问题进行重点整治,确保整改落实到位,营造井然有序的开学氛围。

        “开学后,我们将持续加大对校园周边的日常巡查力度,对各类违规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全力维护校园周边环境秩序,当好校园‘守护者’。”城管队员说。

        为营造安全、规范、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近期,河南省郑州市城市管理局开展执法服务宣传日活动,为新学期开学保驾护航。

        针对校园周边占道经营、非机动车乱停乱放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城管队员深入贯彻“721”工作法,落实包容审慎执法理念,综合运用说服教育、规范引导、行政指导等非强制性手段,坚持文明执法,开展柔性执法,强化规范提升,全力确保校园周边道路畅通、市容秩序井然。

        活动中,城管队员坚持宣传教育与文明劝导相结合,对校园周边商铺商户、餐饮企业、流动商贩进行宣传提醒,要求其采取科学措施,减少扰民,降低污染,规范经营;同时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及政策宣讲,引导广大市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城市管理工作,共同维护良好校园环境,助力开学季。

        “将继续坚持‘百姓城管、服务百姓’工作理念,聚焦上学放学重点时段,增加巡查力度和频次,规范提升市容环境秩序,为广大师生打造舒心、安心、放心的校园环境。”郑州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提早“报到”
      全力排查安全隐患

        “老板,请不要将桌子摆在店外,影响正常通行。”日前,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城管队员对校园周边占道经营行为进行规范。

        据城管队员介绍,为确保校园周边市容环境规范有序,青白江区根据校园周边市容环境的规律,采取错时巡查、人盯车巡等举措,持续整治学校周边存在的影响环境秩序的行为。“快开学了,最近我们增强了巡查的频次,集中整治临街商铺占道经营、占道堆物等行为。”城管队员说。

        除了整治临街商家违规经营行为,城管队员也会督促周边商家落实“门前五包”其相关措施。“要求商家在结束营业后,将自己门前的区域清洁打扫。”城管队员介绍说,“在规范单车停放秩序的同时,也会督促单车企业定时清运单车,保障校园周边人行道畅通有序。”

        在巡查过程中,城管队员发现一处玻璃上张贴了小广告,立即上前清理。“像这种违规张贴的小广告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城管队员说,对于简单易处理的违规广告,他们会进行现场清理,对粘贴牢实、较顽固的则交由环卫保洁人员采用专业工具进行处理。

        与此同时,青白江区城管部门还充分运用数字城管等智慧化监管手段,对校园周边市容秩序进行全方位、全天候、无死角监控。目前,纠正商家占道10余处,清理流动摊贩30余处,规范共享单车摆放480余辆,清理各类牛皮癣120余处。

        为改善校园周边环境,保障师生出行安全,日前,山西省太原市城管部门提前部署,对学校周边城市基础设施隐患问题展开全面排查,营造安全、有序、整洁的校园周边环境,全力护航“开学季”。

        普查期间,信息采集员对各自责任网格区域内中小学以及高中校园周边的道路下沉破损情况、井盖是否有松动和缺失、遗留残桩是否影响通行安全、减速带是否有断裂、护学岗设施是否完好无损五大类问题进行了全覆盖细致排查。“针对普查发现的318处问题,城管部门已发函至相关处置单位,并持续跟进处置进展。”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专项普查,摸清了校园周边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隐患家底,通过分类整理、建立台账、发函督办,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下一步,将持续开展各类专项普查,加强与责任单位联勤联动,为城市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联合执法
      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随着新学期的脚步日益临近,湖北省随州市二中周边的交通流量逐渐攀升,交通秩序问题成为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随州市交警城管联手,通过强化路面管控,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群众出行安全无忧。

        行动中,交警与城管队员密切配合,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交警们身着制服,穿反光背心,在主要路口和校园周边路段来回穿梭,对过往车辆进行逐一检查,严厉查处违法停车、逆向行驶、无牌无证等交通违法行为。同时,他们还利用扩音器耐心地向过往司机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提醒大家遵守交通规则,共同维护校园周边良好的交通秩序。

        城管部门主要负责清理占道经营、乱摆乱卖等影响交通的行为。执法人员耐心劝导沿街商户规范经营,将摊位移至指定区域,确保道路畅通无阻。对于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违规行为,城管部门依法进行了处理,有效震慑了违法者,净化了校园周边的环境。

        为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保障师生的健康与安全,近日,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城管部门联合多部门,提前介入,对辖区内学校餐厅餐饮油烟、燃气使用以及食品安全状况开展了深入细致的专项检查。

        “此次检查覆盖了辖区所有学校餐厅,重点对学校餐厅的油烟净化设备安装、使用和清洗维护情况进行了查看,确保油烟达标排放,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城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燃气安全方面,重点查看了燃气管道的铺设、阀门的密封性、燃气泄漏报警装置的运行等,全力整治燃气管道老化、“带病运行”等一系列问题,坚决杜绝燃气安全隐患,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同时还对食品安全、从业人员的健康证持有情况、个人卫生状况等进行了检查,努力为广大师生营造安全卫生的就餐环境。

      【编后】
      做足“功课”让“护航”更暖心

        告别盛夏蝉鸣,走进浅秋静美。秋季学期开学在即,连日来,各地城管部门做足“功课”,开启暖心“护航”模式。

        暖心“护航”离不开提前部署。多地城管部门仔细梳理各类违规问题,及时掌握各学校报到、上学、放学的具体时间,因“校”制宜进行周密部署,“一校一策”制定详细“护学”措施,为开学期间校园周边市容环境秩序综合整治打下良好基础。

        暖心“护航”也离不开柔性执法。多地城管部门持续开展校园周边市容环境秩序综合整治,以柔性执法的方式,打好“执法+宣传”组合拳,对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等违规行为进行耐心劝说,宣传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从源头上规范治理,努力为师生提供一个整洁、安全、畅通、文明的校园环境。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8.27 宗河

    • 权威解读 | 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负责人  权威解读房屋养老金 权威解读 | 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负责人 权威解读房屋养老金
      点击量:66521  日期:2024-08-27

      8月2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就社会关注的房屋养老金相关问题进行权威解读。

        问:请介绍一下房屋养老金试点情况

        答: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是进入城市更新时期后,坚持人民至上,努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强既有房屋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既管基础,又管长远。我部在部分城市开展房屋养老金制度试点,目前各有关城市正在积极探索。

        问:房屋养老金的资金来源是什么?

        答:房屋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和公共账户两部分组成。个人账户就是业主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按现行规定执行。公共账户按照“取之于房、用之于房”“不增加个人负担、不减损个人权益”的原则,由政府负责建立,从试点城市看,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一点、土地出让金归集一些等方式筹集,目的是建立稳定的房屋安全管理资金渠道,不需要居民额外缴费,不会增加个人负担。

        问:房屋养老金用在哪些方面?

        答:房屋养老金个人账户和公共账户资金共同保障房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个人账户资金按照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规定,专项用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和更新、改造。公共账户资金主要用于房屋体检和保险等支出。

      摘自 中国建设报公众号 2024.08.26 姜雪 谷梦溪

    • 柳州疏通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堵点 柳州疏通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堵点
      点击量:47513  日期:2024-08-26

      为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报装难”、充电车位被占用等难点、堵点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出台《柳州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条例》,于本月起正式施行。

        长期以来,充电桩“报装难”是备受市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条例规定,相关政府部门应当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审批程序,简化审批流程;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指南,指引单位和个人申请安装充电基础设施;供电企业应当做好充电基础设施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保障电力供应满足充电基础设施需求,为充电基础设施接入电网提供便利条件;物业服务人员应当配合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安装工作,无正当理由不得阻挠或者妨碍充电基础设施的合法建设安装;鼓励充电服务企业依法接受委托,提供住宅小区充电基础设施统一建设、运营、管理等服务,或者为个人提供自用充电基础设施安装与维护管理一体化服务。

        “占而不充”问题主要包括两种情况,即占用道路停车泊位以外的公共充电车位,停放非新能源汽车或者不充电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完成充电后未在规定时限内将车驶离公共充电车位。针对这两种不合理占用充电专用车位的问题,柳州通过市场价格杠杆的调节行为引导车主规范停车充电,进而提高充电基础设施利用率。条例明确规定,充电服务企业、公共停车场经营者或者管理者可以对机动车驾驶人实施差别化车辆停放服务收费,差别化车辆停放服务收费政策由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此外,针对占用道路上的新能源汽车专用泊位停放非新能源汽车,或者不充电的新能源汽车占用配备有充电设备的停车泊位停放的情况,则根据《柳州市机动车停车条例》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相关负责人表示,条例的制定,将有效规范、解决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的问题,构建起安全、便捷、高效、智能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保障体系,为市民群众绿色出行提供法治保障。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4.08.26 李俊 张鑫瑞

    • 天津:“五个一”实现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数字赋能 天津:“五个一”实现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数字赋能
      点击量:68514  日期:2024-08-26

      天津市坚持数字赋能战略方针,以数字化理念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努力实现“五个一”目标,即业务通办一平台、公共服务一门户、数据贯通一个库、空间可视一张图、安全支撑一体系,全力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政务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和生活互联网三网融合,支撑智慧城市应用场景。

        开展全生命周期方案设计

        按照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要求,编制《天津市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构建从项目前期设计、施工管理到房屋运维和征拆的闭环管理流程以及覆盖房地产、建筑业、物业等各行业的市场管理体系。

        夯实天津“数字住建”基础

        2022年,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开展“数字住建”平台建设,打通数据孤岛,提升各业务板块高效协同,强化政府监管、公共服务等模块的数据分析,推进智能化辅助决策。形成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的市、区、街(镇)住建管理新模式。该平台已初具规模,正在逐步完善并推动使用。

        一是开展业务系统整合。将住建所有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共汇集、升级、开发模块94个,完成平台各业务模块和后台支撑模块建设,建立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小区(园区)、单元(户、企业)用户数据的6个层级体系,分别打造管理端、公众端、移动端,通过统一认证服务、统一用户服务、统一证照服务,实现住建业务“单点登录”“一网通办”。

        二是制定“数字住建”数据标准。以“数字住建”数据资源中心为核心,构建由一个住建基础信息库、4个业务主题库和60余个单项业务数据库组成的一体化综合数据库。深化数据治理,以项目和房源为中心,推动各环节核心业务模块数据串联打通、联动更新。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研究制定7个标准类文件,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推动住建各业务模块数据共享应用,形成住建行业“一套数、一盘棋”。

        三是落实房屋建筑落图赋码。在部级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实际,制定赋码到套的房屋建筑编码规则,对新建项目在施工图审环节落图赋码到幢,在房屋预测绘成果环节赋码到套。对既有房屋建筑,探索以行政区、街道设计序列区间赋予每幢房屋建筑唯一编码,实现既有房屋建筑“身份证号”从无到有。从而为实现住建业务全流程数据共享、后续手续一码通办、房屋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绘制“数字住建”空间“一张图”。以全国自然灾害普查房屋建筑调查数据为基础,按照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房屋编码、统一空间坐标等要求,通过内外业调查采集和数据融合处理,完成全市域房屋建筑图形数据更新,实现全市城乡房屋落图赋码和住建业务带图管理,形成全市精确到套的房屋建筑立体大数据。开发了在建工程、存量房管理、行业市场管理、城市更新和智能建造五大板块22个专题综合分析管理图层,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研判与数据呈现,为全市房屋建筑管理和房地产市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辅助智慧决策。

        五是全面构筑安全防护体系。推动国产化产品技术应用,平台应用国产化硬件、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基于信创云完成各模块开发。构建平台安全屏障,利用网络安全技术,通过网络探针全量采集,实现平台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通过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实现网络安全动态防御。不断推进国产密码技术应用,关键个人隐私数据应用实现国产密码算法加解密,防止信息被篡改、伪造和泄漏。深化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对现有系统数据资源进行梳理,根据数据资源目录和安全分级规则,强化数据安全保护。

        开展跨部门系统互联互通

        一是优化工程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系统。近年来,天津市持续优化全市工程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系统,不断完善系统架构,将行政审批和住建业务管理深度融合,实现审批要件和审批结果的实时共享。当前工程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系统也正在配合此次试点工作开展升级改造,实现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数据共享交换标准3.0》向住房城乡建设部推送数据。

        二是共享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基础数据。天津市智慧住建综合服务平台与天津市CIM平台共享地理空间数据,共同构建全市空间信息底板,实现基础地理信息与时空信息的有机融合。

        持续推进试点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全流程数字化报建审批。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系统功能,优化天津市工程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系统与天津市智慧住建综合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推动施工许可、质量监督登记、竣工验收备案单体建筑的赋码关联,稳定数据交互接口,提升对接契合度。

        二是持续开展建筑单体落图赋码工作。2023年11月,印发《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关于房屋建筑工程实行空间定位线上办理文件审查建设程序的通知》,对在天津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申请提交施工图设计的房屋建筑工程实行落图赋码、带图作业办理方式。2023年底,上线天津市智慧住建平台施工图数字化服务系统,截至2024年7月底,通过该系统业务新增房屋建筑工程图审项目3952个(含既有房屋改建扩建),新增建筑单体11526幢。

        三是持续推进全生命周期数据归集共享。完成存量房屋楼幢和户的串联,基本完成在建商品房项目的单体楼幢落图,持续开展与施工图数字化服务系统单体信息、施工许可证和商品房销售许可证进行串联,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带单体码申报、带图审批。随建设、销售、竣工备案、房屋准入等业务审批更新单项工程、单体工程、楼盘表全生命周期状态,通过矢量图形关联审批、施工监管、运维管理等环节信息,推动工程工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归集,并通过城市体检开展数据动态更新。通过2024年天津市工程建设项目地方标准立项,按计划持续推动天津市地方标准编制。

        四是完善层级共享机制。明确用户层级,按最小化、必要化原则分配不同用户层级权限。开展数据治理深度调研,从数据高效利用和深度挖掘的角度,分析各业务模块与基础库专题库之间的数据串联关系以及业务模块的指标,进一步提升数据采集质量,发挥数据应用价值,强化数据支撑能力。贯彻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数据共享交换标准3.0》,天津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工程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系统)升级改造项目,适配数据共享交换标准V3.0要求,打通与国家工程审批系统对接通道。

        五是研究工程建设项目图纸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和BIM报建审查。研究基于一套图纸的项目全过程闭环管理研发全生命周期图纸数字化管理模块建设方案,在工程建设的设计、图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全面归集和使用数字化图纸。完善BIM报建和智能辅助审查建设方案,明确三维申报业务流程、申报交付的设计成果格式、智能审查效果和需求范围、复审流程和审查报告,初步确定部署环境。

        六是推动数字化管理创新场景建设。搭建建设工程工地管理模块,通过对危大工程分类分级管理、视频、扬尘物联网信息接入、劳务实名制人员监督、质量检测及混凝土检测信息等有效的信息接入,实现在建工程的有效监管,提升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能力。搭建建设工程执法监督模块,采用“双随机”模式,结合日常监督中的监督交底、监督计划、监督委派、监督检查等工作,并对监督措施进行分类管理,对工程问题形成闭环管理。利用移动设备实现工程信息、形象进度查看,现场监督检查并发出整改通知,以及对管理人员的工作督查,提升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执法能力。深化“数字住建”分析数据分析平台建设,以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为基准,深度融合从项目前期设计、施工管理到房屋运维和征拆的业务核心数据,通过层级目录结构,条块结合分类分层展示经济运行、房地产市场、工程建设等数据指标,结合图表等直观展现形式,不断拓展数据分析平台应用场景,强化数智赋能,在辅助政府投资决策、房屋预售监管、房屋安全管理等方面探索更多数字化管理模式。

        下一步,天津市将不断深化“数字住建”目标任务,持续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改革试点任务落地落实。按计划开展相关地方标准内容编制,推动标准意见征询。做好工程建设项目图纸全过程数字化管理、BIM报建和智能化审查等业务和技术设计。持续完善全生命周期数据归集共享机制和层级数据共享机制,拓展数据分析平台应用场景,提升数据价值,进而总结试点经验教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天津经验。

      摘自 建筑杂志社公众号 2024.08.23 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本站是专业提供公司转让、建筑资质转让、收购公司、免费发布及信息展示平台